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诗词周边

男女老少都看哭的电影地久天长为什么会催人

2019-11-27 19:20:18

男女老少都看哭的电影,《地久天长》为什么会催人泪下?

多年以后,已经被岁月催老容颜的刘耀军、王丽云夫妇再次回到故乡,坐在儿子刘星的坟前,对着一堆黄土简单倾诉一番之后,各自陷入沉默。

银幕上寂静得只听得到寒风掠过大地的声音,而在银幕下,却传来一阵阵擦拭眼泪或鼻涕的声音。尽管这一刻的刘耀军夫妇脸上写满平静,但对于历经两个多小时电影洗礼的观众而言,他们此前所经历的失去与由此衍生出的生活悲苦,早已触动心弦,并最终催出泪来。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较为感性的观众而言,为《地久天长》滑出泪来的时刻并不止于这一刻。虽然王小帅导演在处理这个关乎时代变迁与命运浮沉的故事时,手法克制而隐忍,但在看似平静淡然的剧情推进中,却能多次给观众带来打动人心的冲击。

近三个小时全然不觉冗长的观影之后,我不禁会思考:究竟《地久天长》里的什么表达,能如此地催人泪下?

【1、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失去】

刘耀军与王丽云是广阔生活中很普通的一对夫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有着平凡而温馨的生活:平日在工厂上班,勤勤恳恳,在集体劳动中贡献着自己的微小力量,维持着家庭的安稳生活;工作之余在家里喝喝小酒,唠唠家常,偶尔和好朋友聚聚,吃饭饮酒,听歌跳舞。

日子虽然过得普普通通,但内心是安稳知足的,小小的三口之家,流淌着朴实无华的幸福。生性纯良的刘耀军夫妇,像万千家庭里的父母一样,对生活没有太多的渴求,惟愿安稳平淡地过日子。

但随之而来的三次失去,彻底打乱了这对夫妇的一生。

先是被动地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失去了未曾谋面的二胎;紧接着因为一次意外溺水,失去了心中最爱的儿子;而在倾注多年心血抚养长大的养子毅然离家出走之后,经历着又一次的失去。

每一次的失去,都直抵内心最疼痛之处,其中的悲伤与苦涩,是打胎之后的无可奈何、是丧子之后的瘫软在床、是养子离去之后的暗自哭泣,更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巨大痛苦。

这种痛苦不会因为单位奖励一个“先进称号”而消减,不会因为逃离故乡而抹平,不会因为“我们还有什么不可承受的”自我安慰而释然。相反,一次次的“失去”带来的打击,只会像针一样在心里越扎越深,留下永不可愈合的伤口。

可是,即使是承受着如此巨大的痛苦,我们却鲜少看到刘耀军与王丽云以崩溃的状态表现出来。倒是在多个特写镜头里,刘耀军与王丽云的面部表情里没有呈现痛苦,而是一种平静,一种历经命运折磨但依旧坚毅的平静。这种平静表情不是承受多了之后的麻木,而是饱经风霜之后的沧桑,以及无论怎样也要坚持活下去的坚强。

倘若这对夫妇总是以泪洗面的表现痛苦,观众可能只会荡漾出某种同情;而他们表现出来的这种平静,则令观众更能深刻地体会其中的痛苦,并由此生出感动。

所以,在我看来,正是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失去,以及刘耀军、王丽云夫妇表现出来的顽强,构成了第一重催人泪下的力量。

【2、被时代裹挟的无力感与愧疚感】

放眼望去,《地久天长》的故事显然以刘耀军、王丽云夫妇为核心,以他们的“丧子”为主要的戏剧冲突点,并由此延展出看似平淡实则强烈的情感表达。

但是若再细看,就会发现,影片在以刘耀军、王丽云夫妇为核心之余,又辐射了另外两个家庭多个人物的命运变化。如前所述,引爆故事戏剧冲突的核心是“丧子”,因为孩子的失去,两个原本关系良好的家庭(刘耀军家与沈英明家)产生裂痕,彼此的命运也被关联到一起;而另一个由张新建与高美玉构成的家庭,虽然不算主体线索,却也凸显了因为“严打”而遭遇的生活考验。

这三个家庭,多个人物,因为友谊走到一起,又因为家庭与环境的原因,共同在时代洪流中经历着悲喜不一的苦难人生。

即使影片没有过多阐述,甚至有些元素并未直接交待,我们也可以看到里头对于中国近三十年社会所展开的探讨。严打、计划生育、下岗潮、南迁潮、出国热、房地产热,这些或隐或现的元素很好地反映了影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在人物命运变化的过程中,展开了对社会变迁的有力拷问。

它描绘了一个家庭历经岁月锤炼的过程,堪称一个“中国工人家庭的动荡史”;而前后三十年的时间跨度所呈现的社会变化,又可以让影片称得上是一部“中国近三十年的变迁史”。

王小帅导演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方式,流畅地表现了前后三十年的人物命运。包括“沈浩唆使刘星下水游泳”、“耀军与英明两个家庭的融洽相处”、“意外丧子造成的裂痕”、“耀军夫妇在福建的生活”、“时隔多年的再次重逢”等等故事节点在内的剧情,都在非线性叙事手法中得到了完整表现。

即便观影时长近三个小时,观众也不会觉得乏味,反倒会沉浸其中,并为片中人物的命运更迭而牵动内心,为片中情感的五味杂陈而引发共鸣。

这其中,能够让观众泪目的第二重力量,便是片中人物在时代潮流下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无力感与愧疚感。刘耀军与王丽云夫妇的三次“失去”,迎来的是巨大的痛苦,但他们却并不能做些什么:打掉二胎是因为“计划生育”的国家政策,他们无力违抗;儿子溺水而亡是因为意外,他们无力改变;养子的离开是因为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无力阻止......在时间的推移中,他们二人所面对的如此这般的变故,是无力的。

而沈英明与李海燕这对夫妇同样有着类似的无力感,一方面是某种职责所在,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儿子成长的保护。至于张新建与高美玉被牢狱耽搁的爱情,是“严打”政策下的法律处理,二人亦是无力去改变。

个体命运在时代面前所展现出来的无力感,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而李海英因为工作职责而导致王丽云打胎并落下不育病根,沈浩唆使刘星下水导致刘家痛失爱子,也给沈英明一家人蒙上了一层无法释怀的愧疚的阴影。这层愧疚感给李海燕、沈英明、沈浩都制造了巨大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压力没有消失,反倒如沈浩说的那样“身体里像长出了一棵树”,压得透不过气来——这其中的煎熬,并不比失去造成的痛苦更好受。

正是这些被时代裹挟的无力感与愧疚感,让影片里头的人物经历着更多的辛酸与苦楚。即使观众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代变迁,也能被这些人物的命运所触动。而那些从这样的时代背景里走过来的观众,会很容易就联想起自己的经历,进而产生催出泪来的感动。

【3、地久天长的爱与善良】

刘耀军、王丽云夫妇所经历的“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失去”会让观众备受触动,片中人物“被时代裹挟的无力感与愧疚感”也会让观众大为感动,这都足以令《地久天长》成为今年国产电影不可忽视的佳作。

但王小帅导演并没有让影片的冲击力止于对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描绘,而是在这两层表达之余,加入了对人性真善美的表现。只要你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保持了足够的投入,你就会在影片快要结束的那部分再次迎来深深的感动。

印象最深的一场戏莫过于成年沈浩面对刘耀军、王丽云夫妇说出当年真相的那段戏。他说出了埋藏于心底多年的一个秘密,以此寻求内心的释怀。但其实,这个秘密早就在耀军夫妇心里呈现了清晰的面目。只是,他们为了保护沈浩的成长,联合沈英明夫妇一起,将它隐藏了起来。

在一个记忆闪回里,沈英明拎着菜刀找到刘耀军,要求他去惩罚自己的孩子。但刘耀军并没有因为内心的悲伤而做出冲动的行为,反倒是按住了沈英明手中的菜刀,以一句“只要活着,就一个字都不要说出来”反哺给沈英明一种安慰。

在这一刻,我们看到的不单单是刘耀军与沈英明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更能看到一个人内心最为纯粹的爱与善良。

诚然,丧子之痛直入心底,刘耀军和王丽云夫妇内心的痛苦是巨大的,甚至是超乎想象的。可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表示过任何的抱怨,更没有展现过任何的仇恨。他们宁愿自己承担着一切痛苦,宁愿漂泊异乡,过着艰苦的生活,也不愿给沈浩的成长带去压力——尽管沈浩自己内心有一个心结,但并不是刘耀军夫妇所施加的,相反,他们在多年以后面对成年沈浩时,仍然相待如自己的孩子。

该怎么理解这对历经莫大痛苦的夫妇呢?我想到的是四个字,那便是前面提及的“爱与善良”。

早在刘星在世时,刘耀军、王丽云夫妇就视刘星与沈浩为亲兄弟。作为父母,他们在孩子身上倾注着无私的爱与关怀,这本身就很令人感动。而在意外发生之后,他们明知道沈浩有很大的,也没有做任何追究,反倒要求沈英明、李海燕夫妇一起“不要说出来”,以此保护沈浩的成长。

这便是刘耀军、王丽云夫妇内心的爱与善良的表现,也是影片另一重催人泪下的“深水炸弹”。观众但凡对人性抱有美好期待,就不会不为此而感动。至少于我而言,当那个记忆闪回出现在银幕上那一刻,我就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我很容易被人性里的这种爱与善良所触动。

在电影的技术层面,无论是非线性的叙事手法还是缓缓推进的叙事节奏,亦或是隐忍克制的情感表达与饱满丰富的人物塑造,都让我觉得《地久天长》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包括整个视听语言所呈现出来的朴实淡然的质感,也让我个人大为喜欢。

如果说,王小帅导演赋予了影片一种克制有力的调性,那么,王景春与咏梅的精湛表演又给了影片一种内敛含蓄的味道。毫无疑问,王景春和咏梅的表演无懈可击,柏林影帝和影后的殊荣实至名归。而艾丽娅和齐溪的表演,也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质感。

在我眼里,电影《地久天长》就像一条水很深的河流,表面上看起来平静淡然,实际上暗流涌动,以一种如水一般柔和的方式带给观众强烈的冲击,具有令观众久久不能平静的动人力量,足够催人泪下。

不过,由于影片人物和场景众多,叙事手法采取的又是非线性叙事,支线也相对庞杂,可能会给许多观众带来较高的感受门槛,需要足够的专注才能很好地梳理清楚所有人物的身份和相互关系。而一旦理清了影片的故事背景与人物关系,就能更好地体会到影片的情感表达,进而产生感动与思考。

总之,推荐大家好好去感受一下《地久天长》。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络。【木易电影】(muyimovie),有温度的电影自媒体。

小孩口臭怎么办
一岁宝宝流鼻血
冠心病治疗费用多少
偶尔心绞痛是怎么回事
双侧颈动脉多发斑块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