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诗词周边

福州大学解析叶绿体解离酶特异剪切DNA底物的分子机制

2019-11-17 18:55:37
福州大学解析叶绿体解离酶特异剪切DNA底物的分子机制

2019年10月14日,来自福州大学的林忠辉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Sequence-specific Holliday Junction Cleavage by MOC1的研究论文,揭示了MOC1特异识别和切割DNA底物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首先通过一系列生化实验确定了MOC1特异的DNA底物序列,随后利用X-射线晶体学的方法解析了来自玉米(Zea mays)的MOC1蛋白及其与DNA底物在不同金属离子条件下分辨率高达1.68 Å的复合物晶体结构。这些晶体结构表明,MOC1蛋白在三维结构上与噬热菌Thermus thermophilus RuvC具有高度相似性,进一步证明了叶绿体是起源于光合细菌的内共生学说。此外,MOC1蛋白还拥有其独特的β-hairpin基序,仿佛一双手将HJ DNA的“腰部”拥抱。另外,研究还揭示了MOC1对DNA序列5’-C2C1↓C0-3’的特异识别是通过一个保守的碱基识别基序(Base Recognition Motif,BRM)而实现的。BRM上的一个苯丙氨酸通过π-π作用与C2和C1形成“三明治夹层”构象,从而诱导C1-G1′碱基对分开并使G1′发生碱基翻转(Base flipping),而C1则与BRM上的天冬氨酸侧链形成伪碱基对(pseudobase-pair)。此外,该研究还发现MOC1的活性中心能同时结合两个金属离子,在催化上依赖于双金属离子催化机制(Two-metal ion catalysis)。

图1. MOC1与HJ的复合物晶体结构

有意思的是,在催化中心,与金属离子配位的其中一个氨基酸残基正好位于BRM的N端,提示MOC1对序列的特性识别与金属离子的配位之间可能相互关联。为了证明这一推测,合作者李金宇课题组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当MOC1与非特性DNA底物结合时,BRM会发生构象变化,从而促使金属离子与催化中心的配位发生偏离,进而导致MOC1酶活性减弱甚至丧失。

图2. 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DNA底物序列不同引起金属离子配位的变化

总之,该研究结合了结构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和大量的生化数据不仅在原子水平上揭示了HJ解离酶——MOC1的催化机制,而且对RuvC家族悬而未决的底物特异性识别机制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针对关于核酸酶如何将DNA序列上的微小差异转化成为其催化活性上的巨大不同这一科学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双金属离子辅助的DNA序列特异选择性机制。

据悉,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林忠辉教授、黄明东教授和李金宇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生林华建、科研助理张丹萍和左柯为共同第一作者,其中林华建由林忠辉教授和黄明东教授共同指导。袁彩副教授参与了晶体结构的修正工作。

林忠辉课题组成员

研究背景

Holliday junction(HJ)是英国分子生物学家Robin Holliday于1964年首次发现,是在DNA同源重组损伤修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十字叉状的DNA连接体,在噬菌体、细菌、真菌、植物乃至动物细胞中均存在。在DNA损伤修复完成后,HJ必须在HJ解离酶的作用下解离,从而促使两条同源DNA双链分开重新成为线性DNA。

MOC1(monokaryotic chloroplast 1)是一个叶绿体特异的HJ解离酶。叶绿体拥有自己的一套基因组,能够独立进行基因的表达和翻译。由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DNA(cpDNA)被暴露于高水平的活性氧中,尤其容易发生DNA双链断裂等损伤,因此特别需要包括MOC1在内的DNA损伤修复蛋白以确保其基因组的稳定性。与其它已报道的HJ解离酶相比,MOC1对底物的选择性更强,它专一性地剪切具有十字叉结构并且在十字叉中心含有5’-T/CC↓C-3’序列(↓代表切割位点)的HJ-DNA。那么,MOC1蛋白在三维结构上究竟具有什么独特的特征,使其对底物识别和剪切具有如此专一的选择性呢?另外,尽管HJ解离酶与HJ-DNA的结合是非序列特异性的,但是在催化活性上,底物DNA序列上的微小差异(甚至是一个碱基的不同)将会导致其催化效率上的巨大差别(>200倍),这其中又隐藏着什么特殊的催化调控机制呢?

生物谷药业
生物谷
生物谷药业
生物谷
生物谷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