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诗词周边

1三高一低支撑下模式创新来临

2019-03-18 21:49:31

12月23日上午,由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亿欧主办,嗖嗖身边协办的2016亿欧创新者年会暨第二届创新奖颁奖盛典在北京四季酒店盛大开幕,本次大会以“新科技赋予产业新动能”为主题,大会邀请了百余名新资本、新理念、新技术优秀企业代表及行业顶级投资机构创始人。

出席此次大会的嘉宾有:亿欧董事合伙人李双;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盈动资本创始合伙人项建标;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姚海波;GGV合伙人、源星资本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于立峰;火山石资本创始合伙人章苏阳;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林森;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明势资本合伙人曾颖哲等12位投资大佬和11位知名企业代表联袂出席。

本次大会到场观众累计超过1000人次,70%为互联创业公司和传统中小企业高管,10%为各大资本的投资人士,到场媒体超过100家。

GGV合伙人、源星资本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于立峰在本次大会上做了精彩分享,以下是演讲核心内容:

1、“三高一低”支撑下模式创新来临;

2、过去15年很多成功公司靠烧钱成功,未来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增速放缓、互联模式创新已到尽头;

3、资产慌是伪命题;

4、中国和国外的领先技术的差距已相差无几;

5、科技新贵已经崛起,能得到市场认可。

以下是演讲速记整理:

大家好,我是源星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于立峰。源星资本是纪源资本的人民币基金,是一个独立品牌。这个基金现在重点关注的是3个领域:

第一个是大健康领域;第二个是“智能+”或者“+互联”领域,这个要特别说一下,因为现在我听下来从头到尾,逢人必谈智能,因为现在不谈人工智能在这行业里就Out了;第三是跟消费升级相关的领域。

以上是我简单的自我介绍。其次,主办方给我的题目叫做新资本,既然是新资本,那我们就要向老资本致敬。

那么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个话题说老实话是各有各的观点,刚才丰兄(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说的是这个模式创新高点临近,我要说模式创新已经到了尽头,技术创新是下一个时代投资和创业的真正的热点。

那么首先我们要向技术、模式创新致敬。我们看过去的15年当中,中国涌现出了大量的的高科技公司,那我认为这一大批的独角兽的高科技公司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们都是在三高一低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什么叫三高?第一:中国经济的高成长;第二:中国的巨大的人口红利基数;第三:巨大的政策红利,即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在此推动下又刚好碰到了中国经济当中的低效益,在经济结构需要调整的情况下刚好我们又拿到了一个成熟的技术,所谓的互联和移动互联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工具属性。

在这几个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在过去的15年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公司、企业家和投资家。那看在过去的人口基数当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劳动力成本低,以及中国的人口基数当中的民基数极大,所以给我们在用互只是轮流着联技术做模式创新的新商业模式创造了一个巨大的人口基数;第二个中国的经济增长期处在两位数的增长;第三是刚好我们拿到了一个技术,拿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互联和移动互联技术,我们说互联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连接功能,他最大的属性是在交易环节中,极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刚好解决了中国经济结构当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效率低下。

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是搜索引擎公司,还是O2O、B2B等等,这种属于模式创新的公司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巨大的成功基于两个基本的要素驱动:一个是资本要素驱动。来自民间资本的持续的投入。从商业模式看,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只要烧钱,如果你跟一个互联公司的人说你现在要盈利,所有人都说你不懂互联。

互联+的概念就是要烧钱,这就是所谓的模式创新入口。在过去的15年当中很多成功的商业模式以烧钱为基础,我没有一点不敬意的概念,因为确实出来了很多成功的公司;第二个是大量的人口红利和成熟的技术,那么现在走到今天为止,这种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创业模式和投资模式,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中国的劳动力的红利已经在消失,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不断地增加。中国近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放缓,中央在说所谓的新常态,什么叫新常态?就是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经济增长的速度会在两位数以下,在6%-7%之间。

第三,互联15年的发展过程当中,以BAT为代表的互联巨头已经起来,互联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在互联创新领域当中还有谁能有机会,即使有机会,也是在极小的或者单个的某一些小的领域当中。我们说的可能互联+或者互联创新当中还有一些长尾效应,最后出现大量的资本和创业者同质化的现象,我们过去从头到脚,O2O成批起来,然后再一批死掉。

最典型的我们最近又看到很多共享自行车,就会出现一堆骑自行车的,下面还会有一堆谁在做什么?我不知道。真有一堆做头发的,一堆做指甲的、一堆做自行车的,所以这种以商业模式创新的、创业模式和投资模式走到今天,值得我们反思它未来的机会在哪里?所以我的结论是:这种以商业模式创新的创业和投资是走到了尽头。我们有两个大的活动,这个我们作为投资人也好,各位从业人员也好,经常要参加的。

一个是年会机构。到了年底各个公司各个机构都在组织年会论坛,我到现在为止参加了不下10个年会和论坛,几乎每一个年会和论坛都给我出两个题目,第一说于总请你参加一个,讨论的是资产荒的问题,然后我参加另外一个论坛他跟我说你要讨论资本寒冬的问题,因为你是投资人。

那我说现在就有一个悖论,说投资人在看投资过程当中实际上钱很多,但是他找不到项目,然后就出现了所谓的资产荒,那我认为这两个话题都是伪命题,为什么说是伪命题?我们乌压压一片,这里有一半是创业者,你怎么可能说是资产荒?还有乌压压一片投资人,中国什么都不缺,中国缺的就是钱,只不过是在资产和资本之间很难找到他的契合点、结合点,他们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一个悖论——投资人拿到钱不敢投,创业者又拿不到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这一年中我碰到的两个命题,经常有人在问。

第二个我就碰到一堆跳槽的人,然后我问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与潮湿一圈人往哪跳?我几乎碰到十几个跳槽的人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说跳到哪个高科技企业去了?都说去做财富管理公司了、投资公司了、创业了,创业搞什么?成立基金了,多大规模?5000万-6000万,甚至1个亿。

所以我说中国只剩一个行业了——投资金融。没有人去做实体的创业,所以过程当中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资产荒,为什么会出现资本寒冬这样的伪命题?为什么很多的投资人找不到项目,为什么很多的创业者不敢再做更深度的技术创业?过去由于互联和移动互联的发展,中国以模式创新为主的创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个创业过程当中,我们现在出现两个大的问题:第一个是中国的经济改革走到深水区,紧紧依靠商业模式的创新很难对中国的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进行改革,无论是互联+也好,智能+也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人在争论到底是互联+还是+互联,其实没有朵大的意义。如果你认为互联只是一个工具,只是一个手段,或者只是一个思维,它的核心是产业本身,那么在这个产业本身当中,仅仅依靠互联的效率的属性、思维的属性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技术改造的过程?

第二个我们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一个所谓的政策的问题,那我们现在的技术创新过程当中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与海外在技术领域的差距实际上在不断地缩小。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因为以前我太太学医的,他们去参加医生培训的时候,如果在北京、上海的一个三甲医院的手术,如果做成功了,要传导到一个县级医院的主任医师,要会手术可能要年的过去的懒惰时间,他的培养的过程是什么?是不断地拿到医学院、大医院去实习去学习,那么现在在互联的模式下,它这种技术传导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传导模式。

同样,当今中国的高科技的技术创新跟国外的差距也已经在缩小。它传递的时间已经极大地在缩短,中国很多的高科技技术的研发,设立和技术参数水平跟国外的同类公司相差无几。

第三个是在变革当中一批科技新贵已经起来了,虽然我们看商业模式的创新出了BAT,美国做了谷歌,中国出了百度等等,但是我们最近出现了一批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科技公司,它的市值估值,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型的技术创业公司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以华为、格力为代表的中国高端制造业。所谓智能技术已经在国际上占据了非常领先的地位。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做技术创新替代模式创新为主,还具备一定的条件就是中国的技术创新产业上已经形成了从材料、芯片、模组装备到基础的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中国的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一。

这里有几个数字:14万亿。中国电子信息的产业的总收入已经超过了14万亿,占全球的9.4%;

中国的高端制造业的收入在全球的占比同比增长1.5%,那么同样软件行业有3.7万亿的收入,这都是中国在做技术创新的产业基础,同样中国在新技术行业的投入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的老二;

第三,中国的竞争优势和环境。中国的市场环境要远远优于其它国家,我们也产生了像这样的世界级的品牌。从这个角度来说,

我们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创新已经走到了一个必须要改造的过程,一定要解决资本寒冬和资产慌的伪命题,一定要把资本和商业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这个最佳的契合点就是要走商业模式的创新,再到技术模式的创新为主,才能最根本的改变中国的整体的经济结构。

曾经我说过,无论美国说的制造业的回归,还是德国说的工业4.0,还是中国在说的智能制造2025,它的核心都是要把经济脱虚向实发展,脱虚向实的发展过程当中,中国有个巨大的机会就是弯道超车的机会,因为中国的实体经济本身落后于德国欧美国家,那只有在智能制造的这个过程当中,借助于互联的技术和前15年的发展所积淀下来的中国的资本力量,抓住一个时代的机会,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这样的超越的回归,那么这种技术创新未来的方向是什么?

第一个是物联的方向,第二是工业智能制造的方向,这两个领域既可以承接中国现有的经济结构当中的制造业的基础和规模优势,又可以承接中国15年来在模式创新方面的基础,所以在这两个领域里会有更多的商业机会。所谓智能制造,机器人智能制造,我的观点是在交叉领域里头最有机会,所谓交叉领域就是智能制造和传统产业结合的两个圆中间的那一部分是最有机会的,谢谢大家。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于立峰;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神经衰弱怎么能查出来
鼻塞咳嗽流鼻涕怎么办
咽喉疼呼吸困难是怎么回事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