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诗词名句

那么这么神奇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实现的

2019-03-19 05:26:10

【编者按】眼动追踪技术其实早在2012年就已经被三星应用过,只是由于当时技术不成熟,用户普遍感到鸡肋。现如今,眼动追踪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并被应用到游戏、VR、心理学研究等领域,同时,这项技术还可以应用到产品的调研中,例如,通过对用户进行眼动追踪,判断电脑屏幕的哪一位置更具商业价值。

本文发于脑极体,作者我回过头堂堂一个熊猫;经亿欧,供行业人士参考。

最近,微软在博客中宣布将把“眼动追踪”这一技术应用到Window 10系统中。作为用惯了鼠标键盘加触屏的老年人,我坚持认为物理交互是最好的交互方式,不过显然厂商们不这么想。

在全世界都在用音箱做语音交互时,不得不说做眼动追踪交互的微软是厂商中的一股清流。听起来也酷炫的多:你和你的音箱还要说话,我的屏幕只需一个眼神就能会意。

客观的说,在交互方面眼动追踪目前没有语音那么完备的功能,大部分是通过追踪眼球移动来进行页面翻动、目标确认和一些简单的打开、关闭程序(页面)工作。

那么这么神奇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实现的?

目前主流眼动追踪一般依靠的是红外扫描技术。红外扫描的技术原理很简单,终端向用户发射出红外光线,通过摄像机捕捉用户视膜对光线的反射,从而判断用户在看什么位置。有的还配合眼镜装的眼动仪辅助捕捉眨眼、注视时间等等动作,让眼动追踪更加精准。

这种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早在2012年,三星在S3中就加入了这种技术,用前置摄像头捕捉用户眼球运动,推出眼控翻页功能,还推出了一款眼控小游戏。可惜三星对这一技术的运用还不太成熟,很多用户表示,要想让眼控起作用,得让脖子和脑袋一起动起来。

或许是差评太多,后来三星就没有主推这一功能,到了最近的S8似乎已经把这项功能取消了。

除了红外扫描技术外,也可以佩戴内置磁场传感器的隐形眼镜,通过判断磁场强度,来判断眼球位置。或者通过眼图录像法,辨识眼球的特征,瞳孔颜色、虹膜边缘等等,以图像识别的方式判断眼球的运动。还有一种方式,是在眼睛周围眼动测定线圈或者使用微电极描记眼动电图。以数据变化判定眼球动作。

不过以上这几种方式基本实用性低、成本高,也不太适合日常使用。大多被应用于医学研究、实验等等。

既然技术实现并不难,那眼动追踪的应用范围自然也很广。目前眼动追踪有以下几个应用范畴:

一、游戏

在2016年Alienware推出的一款笔记本中,就和眼动追踪服务商Tobii进行合作,加入了Tobii eyex技术。在集成了Tobii eyex技术的笔记本中,屏幕下面会有一排三个小灯,依次闪烁发出淡淡的光线,这就是在发射红外光线。

在游戏中,眼动追踪可以实现自由视角转动,眼睛看到哪里,视角就转向哪里,在3D游戏中极大的增加了沉浸感。同时还能在F而不会嫉人之才PS类游戏中辅助射击、投掷等等动作,加上目标意识系统,让你可以通过目光和游戏中的人、物交互,盯着NPC看时他会有反应,盯着物品看会高亮显示。

不过很多测试都表示,在实际应用上有时会无法分辨眼球是有意识的运动还是无意的运动。眼动交互的反应速度也略慢于鼠标,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导致眼睛疼痛。

二、VR

前两年VR的火热也带着眼动技术火了一把,不少VR厂商提出了在VR眼镜中集成眼动技术的想法。和游戏一样,在VR中集成眼动技术可以提高沉浸感,极大的改变靠活动颈椎才能进行交互的尴尬场景。前一阵还有厂商提出,VR中加入眼动技术还可以降低成本,只对视膜的中央凹聚焦的部分(人眼能看清的部分)进行高质量图像块渲染,这样就能极大的减少高质量渲染需要,还能降低电池成本。

在Facebook喊得很火的VR社交中,也有眼动追踪的身影。Tobii(又是你)推出过演示,让VR人物之间可以有眼神交互。

不过在国内,由于VR产业的整体遇冷,VR+眼动的研究很难见到进一步推进。在今年二月,日本已经推出了以集成眼动追踪为特点的VR头盔FOVE,被苹果收购的德国公司SMI也在2016年为HTC Vive、Samsung Gear VR等设备设计了眼动追踪的开发套件。或许在未来,我们能见到更多的落地产品。

三、决策心理学研究

其实在用于人机交互之前,眼动追踪更多是在被应用于学术上,尤其是心理学研究。

人眼球的移动往往代表着人注意力的转移,从而可以在市场营销方面挖掘用户决策心理。很多咨询公司都会在用户体验调研中应用上这一技术,将产品包装或广告物料展示在用户面前,通过用户目光移动情况发掘用户注意力分配情况。

现在还有很多互联企业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产品调研中,发掘用户在App或Web整体中的注意力分配,从而进行产品调整。

除此之外,眼动追踪还有很多应用的空间。比如辅助残障人士生活、帮助学生在学习上集中注意力等等。眼动追踪目前面临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对于亚洲人的单眼皮眼睛追踪的准确率不高(大概是眼睛小的原因?)、对意识和非意识性运动难以分辨、容易造成用眼疲惫等等。包括关于眼动追踪得来的注意力数据是否属于个人隐私,是否需要进行保护等等。

不过抛开这些问题,眼动追踪已经是一门相当成熟的技术,成本也在日益下降。上文提到的Tobii已经出产了集合眼动追踪的外设,一支笔大小,贴到电脑上就能使用,价格也仅有人民币七、八百元。在移动端的应用更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

如今的中国厂商们,与其天天在机身颜色上下功夫、跟风搭载语音助手,还不如在产品中加入眼动追踪技术,不仅效果更酷、噱头更足,实用性也不算差。(文/我堂堂一个熊猫)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亿欧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北京亿欧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不明原因眩晕
有肥胖症用什么药治疗
玉林正骨水怎么那么贵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